同悟|是玩游戏听音乐,还是听音乐玩游戏?
游戏和游戏音乐在今天看来密不可分,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音乐的游戏,但其实游戏和游戏音乐并非同时诞生。
1952年剑桥大学开发了第一个有记录的电脑游戏井字棋(Tic-Tac-Toe)的时候,游戏还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直到1972年,雅达利主机上出现了能发出一些音效的游戏。1975年,日本游戏制作商Taito生产了一个真正开创游戏音乐概念的作品《Gun Fight》,但音乐和影像是分离的。到1978年,南梦宫推出可以连续播放音乐的《太空侵略者》,游戏正式成为音乐的载体。
早期的游戏音乐,大多是机械电子音乐,即每秒用8位数据表示音乐信息的8-bit音乐,不是作曲家不喜欢其他乐器的音色,是因为当时的作曲家受到红白机处理器和音效系统的限制,基本只能用程序来使游戏机发出声音,而红白机的声音一共有5个通道,包括两个矩形波,一个三角波,一个噪音通道,一个PCM通道。作曲家会先绘制波形图,再往游戏配曲子,《超级马里奥兄弟》的BGM其实就是来自脉冲波频道和噪音频道的声音,那时候的游戏音乐作曲家基本等于今天的一个程序员,表达音乐的不是乐器,而是一张波形图。
在各种严格的条件限制下,我们还是在《超级马里奥兄弟》里听到了丰富有趣的BGM,这有赖于游戏配乐大神近藤浩治过人的才华,让《超级马里奥兄弟》BGM不仅成为经典游戏配乐,还成为世界知名旋律。
1984年,任天堂的崛起,FC红白机的普及,让独具特色的8-bit音乐成为了FC年代电子游戏的标志,成为伴随着FC游戏玩家成长的重要记忆组成部分。至今,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音乐还被应用和创作。同年,细野晴臣发布了一张以黑胶为介质的游戏音乐专辑《VIDEO GAME MUSIC》,昭示游戏原声独立化和市场化的开始,游戏和黑胶同时成为游戏音乐的载体。
《VIDEO GAME MUSIC》
后来,随着游戏设备的演变进化,游戏音乐的制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靠正统音乐制作靠近。1994年,索尼开始发售家用电视游戏机PlayStation(简称:PS),开始了PS时代,一批经典系列游戏如《最终幻想》、《GT赛车》随之风靡世界,游戏音乐也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1999年,王菲演唱的惊世巨作《最终幻想Ⅷ》主题曲,曾被评为世界年度十大金曲。
《eyes on me》是首张中日合作制作的游戏单曲CD,曾在日本唱片市场蝉联第一名达八个星期之久。游戏原声的独立欣赏价值被进一步发掘,承载的介质也变得更丰富。
而另一边,在欧美,随游戏产业和音乐产业日趋成熟,大中型的游戏基本都会发行游戏原声带,游戏原声的出品可能来源于制作上百个好莱坞大片配乐的音乐工作室的情况屡见不鲜,典型的像出自顶级游戏音乐家Russell Brower之手的《魔兽世界》游戏配乐,其每一部原声带都广受欢迎。
《魔兽世界》或许正在渐渐远离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其原声带至今依然拥有巨大的收听量和极高的欣赏价值,游戏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游戏音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甚至,早已超越了为载体烘托氛围的意义。
2011年,美国华裔音乐制作人田志仁凭借游戏《文明4》的主题曲《Baba Yetu》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器乐附加声乐编排奖”,《Baba Yetu》成为了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格莱美大奖的游戏原声音乐。
精美的游戏画面,配合氛围感极强的游戏配乐,给玩家带来视觉听觉双重体验,让游戏效果发生质变,这也是《最终幻想》、《魔兽世界》等游戏能成为传世之作的原因之一,甚至说不清,是游戏成就了游戏音乐,还是游戏音乐成就了游戏。
网游和手游的时代,也是数字音乐的时代,游戏依然是游戏音乐的载体,只是今天,我们欣赏游戏音乐变得更容易,途径更加丰富,游戏音乐有了更完整的音乐属性和艺术价值。随游戏产业已经日趋成熟,游戏行业的标准提升,游戏生产商越来越重视游戏音乐制作,从专业标准到经费投入,向影视音乐看齐的趋势越发明显,使得游戏音乐的品质也在不断升级。
2017年全民火爆手游《王者荣耀》的游戏团队更是邀请了众多世界顶级作曲家进行合作,其中包括曾于1995年凭借动画电影《狮子王》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3次斩获格莱美奖,公认的配乐大神汉斯•季默。并在英国传奇录音棚Abbey road studios录制了配乐,力求打造高品质的游戏配乐。
游戏音乐有时候壮观如电影配乐撼动人心,有时候又微小得你难以察觉它在打动你。就像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跳一跳,一个让人中毒的微信小程序,在跳到欲罢不能,被“嘟嘟嘟”洗脑之前,没人会察觉原来这是个听音乐打拍子的游戏,原来这个游戏早把瘾点藏在BGM“嘟嘟嘟”。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
进入享乐派商城